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就诊科室
  • 检查
  • 治疗
  • 生活护理
  • 预防

概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本病具有复发性,本次分娩后可迅速消失,再次妊娠或口服雌激素避孕药时常会复发。

病因

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1、雌激素增加: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增加,导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

2、遗传与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冬季发生率高于夏季,且在母亲或姐妹中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表明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3、药物:一些减少胆小管转运胆汁的药物,如肾移植后服用的硫唑嘌呤可引起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增加患病的因素

母体年龄大于35岁、母体具有慢性肝胆疾病、前次妊娠为ICP史、家庭遗传性疾病、孕期母体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增加患病的几率。


症状

典型症状

首发症状为孕晚期发生无皮肤损伤的瘙痒,约80%患者在30周后出现,有的甚至更早。瘙痒程度不一,常呈持续性,白昼轻,夜间加剧。瘙痒一般先从手掌和脚掌开始,然后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发展到面部,但极少侵及黏膜。这种瘙痒症状平均约3周,亦有达数月者,于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1周或1周以上缓解。

其他症状

10%-15%患者出现轻度黄疸,黄疸的出现与胎儿预后关系密切,有黄疸者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均显著增加。一般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少数孕妇出现上腹部不适,轻度脂肪痢。

并发症

早产、胎儿窘迫、死胎、新生儿死亡及产后出血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胎具有不良影响。一方面可能引起急性胎儿窘迫、死胎、死产、产后出血等,从而导致围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另一方面ICP的疹痒影响孕妇睡眠,并且导致脂溶性物质吸收不良及脂肪痢、产后出血、剖宫产率增加。

就医

1、什么情况应立即就医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胎具有不良影响,发现胎儿出现严重问题时需要立即就医。

2、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孕妇在孕期出现皮肤瘙痒时要特别引起重视,需要及时前往产科就诊,进行积极的化验检查。在了解疾病的危害的基础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听取医生的建议,尽可能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降到最低。


就诊科室

妇产科


检查

1、血清胆酸(胆汁酸)测定

是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有价值的方法,也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主要的特异性证据。胆汁中的胆酸主要是甘胆酸(CG)及牛磺酸,其比值为3:1,测定孕妇血清甘胆酸是早期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敏感方法,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及时监护、处理,均有参考价值。

2、肝功能测定

大多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轻至中度升高,为正常水平的2~10倍,ALT较AST更敏感;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

3、病理检查

产后胎盘病理检查可见胎盘及羊膜均呈不同程度黄色和灰色斑块,绒毛膜板和羊膜有胆盐沉积,滋养细胞肿胀、数量增多,绒毛基质水肿、间隙狭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组织活检见肝细胞无明显炎症或变性表现,仅肝小叶中央区胆红素轻度淤积,毛细胆管胆汁淤积及胆栓形成。电镜切片发现毛细胆管扩张合并微绒毛水肿或消失。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缓解瘙痒症状,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胆酸水平,重点是胎儿宫内状况的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缺氧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般治疗

适当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给予间断吸氧、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类及能量合剂,既保肝又可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定期复检肝功能、血胆酸、胆红素。

药物治疗

能使孕妇临床症状减轻,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和围生儿预后改善的药物有:

1)腺苷蛋氨酸:治疗ICP的首选药物。该药可防止雌激素升高所引起的胆汁淤积,保护雌激素敏感者的肝脏。临床中可改善ICP的症状,延缓病情进一步的发展。

2)熊去氧胆酸:服用后抑制肠道对疏水性胆酸重吸收,降低胆酸,改善胎儿环境,从而延长胎龄。瘙痒症状和生化指标均可明显改善。

3)地塞米松:可诱导酶活性,能通过胎盘减少胎儿肾上腺脱氢表雄酮的分泌,降低雌激素的产生,减轻胆汁淤积;能促进胎肺成熟,避免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使瘙痒症状缓解甚至消失。

4)苯巴比妥:此药可诱导酶活性和产生细胞素P450,从而增加胆汁流量,改善瘙痒症状。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当发现胎儿出现危急情况时,需要考虑剖宫产,适时终止妊娠。

剖宫产:孕妇出现黄疸,胎龄已达36周、无黄疸、妊娠已足月或胎肺已成熟者、有胎盘功能明显减退或胎儿窘迫者应及时终止妊娠。应以剖宫产为宜,经阴道分娩会加重胎儿缺氧,甚至死亡。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妊娠身痒”范畴,病因病机主要为阴虚血燥、湿热内蕴。

方药如下: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生地黄10g、防风10g、荆芥10g、黄芪20g、甘草6g、首乌15g上述中药注意治病与安胎并举,可取得较好疗效。

其他治疗

产前监护从孕34周开始每周行无刺激胎心监护(NST)试验,必要时行胎儿生物物理评分,以便及早发现隐性胎儿缺氧。NST、基线胎心率变异消失可作为预测ICP胎儿缺氧的指标。每日数胎动,若12小时内胎动少于10次,应警惕胎儿宫内窘迫。定期超声检查,注意有无羊水过少。

治疗后的效果

一般治疗或药物治疗后可以缓和症状和痊愈,本次分娩后可迅速消失。但本病具有复发性,再次妊娠或口服雌激素避孕药时常会复发。


生活护理

1、了解孕妇的胎动情况,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五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同时特别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2、在宝宝出生后的6-12周,孕妇应该去检查一下肝功能,可以帮助孕妇确定怀孕时产科胆汁淤积症诊断的正确性。如果化验结果仍然不正常,那孕妇应该看肝病专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3、孕妇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清淡饮食为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开水。


预防

1孕期注意营养均衡。孕期要注意营养均衡,补充脂溶性维生素K和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孕妇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控制饮食中的胆固醇含量,少吃动物内脏充分休息可以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应该加强营养,按时进食,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

2孕期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孕期要学会自我监测胎动,如有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