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吃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就诊科室
  • 检查
  • 治疗
  • 生活护理
  • 预防

概述

小儿口吃俗称结巴,是正常言语说话障碍,并非生理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患有口吃的儿童,表现为发音困难,说话时重复,面红耳赤,而且颈背肌肉及情绪紧张,说话失去流畅性,在某个字上停顿,重音和拖音,也可表现为说话中的突然停止或把一个字拖得很长。尤其是在激动时,着急得说不出话来。分为短暂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


病因

1、措辞原因在两三岁到五六岁之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表达和表现欲望逐渐增强。但此时由于语言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思维能力、词汇的掌握和组织句子的能力都在发展阶段,儿童急于表达时,造成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但表达能力却跟不上,思考与说话的速度无法配合,从而出现较多的口吃现象。

2、模仿感染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有口吃人的影响,如经常与有口吃的人接触,模仿有口吃的人的讲话,都可能会导致儿童形成口吃。

3、突然精神刺激如父母争吵、家庭不和、环境突变、突然强烈的惊恐刺激等,都会使儿童感到很紧张。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儿童的紧张心理,也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口吃。

4、父母急躁在儿童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时,父母急于做过多矫正,以致于儿童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经常打断说话,进行纠正。结果给儿童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一说话就会紧张,担心说错话。越怕说错话心理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也就越容易说错话。当儿童的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的速度时,就可能出现口吃。

5、强行纠正"左撇子"父母或老师强迫儿童纠正左撇子习惯时,也会使部分儿童产生口吃。我们知道,人们习惯于把控制说话能力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左撇子),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强迫左利的儿童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饭,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导致口吃发生。

6、疾病影响疾病对口吃也不无影响,特别是幼儿时期,若长期患病,可能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口吃起来。另外,因外伤而引起口吃的病例,如坠落、脑震荡、火伤、撞车等,也可能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口吃起来。

增加患病的因素

患儿学话期遭受父母指责、模仿口吃患者说话、强行逼迫患儿说话等。


症状

 典型症状

患有口吃的儿童,表现为发音困难,说话时重复,面红耳赤,而且颈背肌肉及情绪紧张,说话失去流畅性,在某个字上停顿,重音和拖音,也可表现为说话中的突然停止或把一个字拖得很长。尤其是在激动时,着急得说不出话来

1、口吃的基本症状是发音器官(即喉、舌、唇等)肌肉痉挛,言语节律性异常,说话不流畅,出现音或单词重复停顿,每句话在说出一个字后即停顿,或重复第一个字,或拖长第一个字的发音,或中途某个词难以发音而间断,这时往往使劲才能说出来。

2、口吃儿童说话时因发声困难,常伴有跺脚、摆头、伸颈、挤眼、歪嘴、上身摇晃、嘴唇颤抖或双手握拳等继发性奋力动作,当难发字说出后即感觉全身放松。口吃的儿童在情绪放松、唱歌、耳语及独自阅读时,口吃症状会减轻或消失。

其他症状

痛苦与焦虑不安,不愿参加集体讨论和活动,上课怕发言,怕被老师提问,不喜欢与同学交流,逐渐养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性格。有些患病的儿童常易兴奋和激怒,并伴有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

并发症

1、感情忧虑

那些仅有轻度语言不流利的病人对他们自己口吃的反应可能会远远超出该病所应该承受的相应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可能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

2、在社会交往方面

往往可有退缩不前,不敢与人交流的表现。

3、行为上、感情上以及认知上的反应

这些方面比言语不流利本身更显著地影响患者,回避讲话和言语代替可能会给人以智力低下的印象。未来生活的选择和就业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就医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口吃变得越来越频繁,且逐渐加重。

2、口吃伴有肢体或面部动作。

3、说话特别困难或紧张。

4、回避需要说话的场合。

5、说话时声音紧张导致音调抬高。

6、5岁后仍持续有口吃。


就诊科室

儿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


检查

1、体格检查:

需要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发育情况,检查是否伴有智力等方面的问题。

2、影像学检查: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可发现口吃的人在调节语言的大脑部位(皮缘腹侧、皮层及皮层下)有多巴胺活性的增加。并且,发现口吃者在布洛卡区、韦尼克区以及额叶前极区有葡萄糖代谢异常。代谢异常还可见于口吃的人左下尾区。此外,在PET扫描上可见明显的结构异常,以右侧大脑为主,有人认为左额叶和左皮层环路失活与语言流利有关。

3、其他

医生可能需要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排除患者是否有其他原发病。


治疗

治疗原则

针对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心理疗法、语言肌肉锻炼、药物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1、言语治疗:学龄前期儿童不必进行特殊的言语训练,主要是指导和劝告父母及养育者,减少造成或加重口吃的应激性因素,让儿童得到一个自然松弛的说话环境,使口吃自然消失。学龄期儿童则要进行言语矫正训练,训练包括肌肉放松、协调呼吸和说话、控制言语速度延长己音(母音)的发音等措施。

2、心理治疗:对于伴有情绪障碍的患儿,应采取一些心理支持治疗以帮助消除情绪障碍,鼓励他们重建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

3、呼吸训练:主要是采用符合发音规律的呼吸疗法,如练习呼吸操、进行呼吸和发音的协调训练。同时也提倡患者在说话时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4、多练习说话:患者平时可以多在空旷的地方练习说话,尽量能够让自己流畅的说出一整句话,然后慢慢的开始在有人的地方练习,从而逐步克服说话的紧张心理。

药物治疗

1、抗焦虑类药物:地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

2、抗抑郁类药物:劳拉西泮、奥沙西泮、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

3、抗痉挛类药物:氯硝西泮、

手术治疗

以内科治疗为主,根据心理辅导配合发音肌肉锻炼及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中的传统疗法,如针灸、耳穴压豆有利于小儿口吃的治疗,可根据病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其他治疗

父母可在儿童高兴的时候,和他一起说儿歌,或说绕口令。俗话说“唱戏无结巴”,再严重的口吃在唱歌时都能和常人一样流利。如果儿童卡在第一字上,也可让儿童唱出头一个字。在家里可以配合音乐、舞蹈,培养儿童掌握不急、不慌、有节奏的动作,对矫正口吃很有效果。

治疗后的效果

大约1/3儿童能够治愈,2/3儿童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患儿在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后,需要密切观察或间歇治疗1年到一年半左右,才能完全结束训练,但容易反复。所以在治疗中要正确引导,客克服心理障碍,坚持长期训练,才能巩固疗效。


生活护理

1、试着慢慢地、冷静地对口吃的孩子说话。并鼓励其他成年人也这样做。

2、尽量保持家庭氛围平静、安静。

3、注意孩子说话内容,而不是说话方式。

4、尽量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

5、生活习惯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预防

1、首先是要避免正常儿童发育过程出现的语言不流畅发展为口吃,幼儿出现说话不流畅时,不要指责他,也不要催促说话,不要给予过分的关注,让其放松,使之说话放慢速度,经过一段时间即可自然恢复。

2、其次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吐词清楚,避免模仿口吃患者说话;另外要避免儿童在过分焦虑、着急的情况下说话,更不要去催促他们说话,这样可以减少口吃的发生。


推荐医生
丁国芳
丁国芳主任医师
儿科

擅长:新生儿佝偻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呕吐、新生儿泪囊炎、新生儿惊厥、新生儿发热等疾病,以及早产儿急救和管理、婴儿营养和喂养以及普通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

个人简介:丁国芳  

丁国芳,女,198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以来,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儿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医疗、早产儿医疗和各种危重症的抢救和治疗。临床知识全面、扎实。关注国内外学术进展,注重国内先进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抢救和治疗大量的新生儿和早产儿的危重病例,临床经验丰富。同时对普通儿科疾病、新生儿疾病以及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问题进行了较多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新生儿黄疸、早产儿营养和喂养、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儿感染、婴幼儿营养和喂养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主持并完成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了《儿科疑难病症》,《儿科临床误诊预防范》,《新生儿急救医学》《早产儿学》的编写。

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北京危重症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新生儿学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