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肠梗阻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就诊科室
  • 检查
  • 治疗
  • 生活护理
  • 预防

概述

由肠道外及肠管原因导致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时,称为肠梗阻。其中梗阻程度较轻者,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疾患。

病因

1、肠外原因
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
2)肠扭转常由于粘连所致。
3)肠外肿瘤或腹腔包块压迫。
4)嵌顿性外疝或内疝。

2、肠管自身原因
1)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
2)炎症、肿瘤、肠吻合术等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
3)息肉或肠管其他病变引起。
3)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某些药物性肺炎、低钾血症等。

增加患病的因素

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等。


症状

1、症状
1)腹痛:程度较轻,也可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胀痛或阵发性绞痛,缓解期相对较短。
2)恶心、呕吐:初始可无呕吐,随着梗阻时间延长,程度越来越重,可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的食物。
3)停止排便排气:不完全性肠梗阻时也可以有少量的肛门排便排气,因此不能单纯因为肛门还有排便排气就将肠梗阻完全排除在外。
4)腹胀:腹胀症状一般不明显。
2、体征
1)上腹或脐周轻度膨隆,可出现胃肠蠕动波或肠型。
2)腹部触软,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病情较重时可有高亢的肠鸣音或气过水声。

其他症状

梗阻时间长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
并发症

可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肠壁血供障碍,继而发生肠坏死,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死亡。


就医

1、什么情况应立即就医?

(1)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停止排气排便,呕吐腹胀,应立即就医.

(2)发生肠坏死应立即手术

2、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胃出血、排便障碍需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肠外科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红蛋白及白细胞计数:肠梗阻早期正常,梗阻时间较久,出现脱水征时,则可以发生血液浓缩与白细胞增高。白细胞增高并伴有左移时,表示肠绞窄存在。

(2)血清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气分析、尿素氮、血球压积的测定:用以判断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指导液体的输入。

(3)血清无机磷、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及同工酶的测定:对肠壁缺血、坏死时血中无机磷及肌酸激酶升高。

2、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空肠与回肠气体充盈后,其X线的图像各有特点:空肠黏膜皱襞对系膜缘呈鱼骨状平行排列,其间隙规则犹如弹簧状;回肠黏膜皱襞消失,肠管的轮廓光滑;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

(2)B型超声检查:腹内可形成软性包块,内可见肠腔声像蠕动,可见液体滞留。肠套叠可见同心圆肠腔声像,圆心强回声,纵面可见多层管壁结构。利用B型超声诊断肠梗阻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治疗

治疗原则

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及时中止疾病进展,解除梗阻,恢复肠道内容物正常运行。

一般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2)给予患者镇静、止痛、解痉药物。
3)给予抗感染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并联合应用针对厌氧菌的抗生素。
4)营养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补液:提供能量及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抗生素:应用广谱抗生素,并联合应用针对厌氧菌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解痉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适用于肠管内肿瘤、合并血运障碍的不完全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多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加减,促进肠道蠕动,建议住院服用观察,腹部脐周也可外敷大黄、芒硝等。

其他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2、营养支持治疗。


生活护理

忌辛辣刺激生冷不洁饮食,食用易消化吸收食物,可增加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以利排便,服用蜂蜜或麻仁丸润肠通便,多喝水运动,经常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养成晨起定时排便习惯,预防腹泻受凉。


预防

1、忌辛辣刺激生冷不洁饮食,食用易消化吸收食物,可增加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以利排便,服用蜂蜜或麻仁丸润肠通便,多喝水运动,经常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养成晨起定时排便习惯,预防腹泻受凉。

2、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停止排气排便,呕吐腹胀,肠型及肠鸣音亢进或血便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


推荐医生
刘正新
刘正新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擅长: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食管和肝、胆、胰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胃肠道粘膜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以及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个人简介:刘正新  

刘正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工作30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擅长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食管和肝、胆、胰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胃肠道粘膜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以及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18岁上北京医学院本科,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2000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30岁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40岁在日本癌研究会病院内镜部做访问学者。50岁在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系统学习中医。现任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和全科医学教授。现任国际胃肠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肿瘤学组成员、北京内镜学会消化道早癌和内镜病理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中老年健康委员会常委、中国医促会结直肠病委员会常委,功能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门脉高压病委员会委员、中国老教授学会微创治疗委员。兼任中国科普宣传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百科名医网科普作者、九三学社名医工作室专家、九三学社中央医卫委员会委员、光明网健康科普传播智库专家顾问、北京市科谱作协委员、朝阳区行政服务中心特约监督员、《中国实用内科》《国际消化病学》《中国循证医学》巜中国肿瘤临床》《抗癌之窗》等杂志编委等多家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工作,1995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6年、1999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北京朝阳医院优秀教师。2003年参加抗击SARS的临床一线工作,获突出贡献奖。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大学医学部985课题,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等科研项目。主译英文《奈特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日文《食管癌和胃癌的ESD策略与实践》等论著5部,参编参作专业图书7部,其中参编图书《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获“五个一工程”奖。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如《69例青年人胃癌临床分析》、《不同胃黏膜病变的细胞增殖变化规律及其意义》、《PCNA、EGFR、TGFRⅠ和TGFR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窦炎症程度和炎症因子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早期胃癌胃镜下诊断方法的进展》、《早期胃癌胃镜下治疗的进展》、《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如何选择内镜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胃镜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百余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