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典型症状
口底一侧黏膜下淡蓝色肿物,囊壁薄,质地柔软。一般不痛,如果肿胀较严重,则有胀痛感,并因舌体运动受影响,而妨碍说话和饮食。
1.单纯型:占绝大多数。囊肿位于舌头下面,外观为浅蓝紫色,柔软,可以感到囊肿内的液体随口腔的运动而发生波动。若囊肿受创破裂后,可流岀黏稠而澄清的液体,囊肿可暂时消退。几天以后,当创口愈合,囊肿又会恢复原来的体积。
2.口外型:口腔底部的囊肿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下颌部的肿块;肿块内含液体,柔软而饱满,用力按压无法缩小;与周围皮肤无粘连;
3.哑铃型:单纯型和口外型的混合类型;舌头下面和下颌部位同时有肿块出现。
其他症状
较大舌下囊肿可穿人下颌舌骨肌进入颏下区,也可波及对侧口底。
并发症
舌下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口底部肿胀疼痛,影响进食,是常见的舌下囊肿的并发症。也可并发舌下神经损伤。
检查
1. 口腔科检查可见口底一侧黏膜下淡蓝色肿物,囊壁薄,质软,瘤体局限性增大,界清,推之可动。
2. 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3. 发生于下颌下区、颏下区的囊肿,有时需结合超声、囊肿穿刺等检查来确定诊断。
4. 若合并感染,通过分泌物检查可找到病原体,若为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一般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可治愈。
一般治疗
适当采取对症治疗,如营养支持、补液、止痛、引流、抗感染治疗等。
药物治疗
穿刺抽吸、腔内药物注射:适用于年龄过小或囊肿体积较小的患者。常用药物2%碘酊、10%高渗盐水、无水乙醇(儿童禁用)、5%鱼肝油酸钠、四环素溶血性链球菌制剂OK432;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明显,治疗后的复发风险较高。部分患者需要多次给药治疗,并且有可能最终仍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
1. 囊肿及舌下腺切除术:医生一般会采取的手术方案,可选用CO2激光及Nd:YAG激光。治疗的关键在于完整切除舌下腺、彻底处理囊壁。
a) 手术的复杂性视囊肿大小各异,1cm直径以下,在局部麻醉后,用激光刀切开最薄弱处囊壁,排尽腔内物后再用激光照射内壁。如腔径较大,直接缝合1~2针。
b) 在排出腔内物照射囊壁时要彻底、均匀,但无黑色炭化组织,照射至内壁组织凝固而无再分泌功能即止。
c) 较大的囊肿直径>2cm以上影响患者伸舌运动及搅拌食物等功能,必须在切除囊肿的同时做好口底整形,即恢复舌的正常位置功能。
d) 由于舌下囊肿常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见伴有炎性反应存在,因而在手术后不论囊肿大小都应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
e) 已扩展到颌下区者,应在完全摘除舌下腺后,将残留囊液抽尽,口外加压包扎10日左右即可治愈。
2. 单纯囊肿切除术:临床较容易出现复发,目前医生很少选择该手术;
3. 袋形缝合术:适用于身体条件不适合手术或年龄过小的患者,缺点是容易复发;可在身体条件允许后,或婴儿长至4-7岁后再行舌下腺切除术。
中医治疗
清热解毒,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1、 内治:
①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宜疏肝解郁,养血泻火,可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乌药。方中以当归、白芍、白术、甘草养血健脾,香附、乌药、柴胡、薄荷、生姜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肝火。亦可选用活血祛瘀养血药物,如丹皮、川芎、桃仁、泽兰,刘寄奴、五灵脂、熟地、首乌、枸杞子、黄精、桑椹子、穿山甲、水蛭等,但宜配合行气药同用,如青皮、香附、郁金、木香。若气血痰浊互结,宜加入法半夏、制南星、陈皮、瓜蒌实等。
② 肺经受热,痰湿凝滞:宜清热润燥,疏肺散结,可选用益气清金汤。方中以贝母、陈皮、桔梗宣肺祛痰散结,薄荷、紫苏、牛蒡子疏解风邪,栀子、黄芩清肺燥,人参、茯苓、甘草补益肺气。若兼脾虚,可选用消瘤丸。若痰涎增多,加法半夏、瓜蒌仁、葶苈子等。
③ 脾失健运,湿浊流注:宜健脾燥湿,化痰散结,兼以清热,可选用加味二陈汤加党参。方中党参、茯苓、甘草健脾化湿,法半夏、陈皮行气化痰,消除凝聚之湿浊,薄荷清散,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全方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消除肿瘤的作用。若胃纳差,宜配神曲、麦芽、谷芽等;如火热偏盛,痰色呈淡红,宜加龙胆草、栀子、车前子、木通等以清利火热湿邪。
2、 外治:
①可用麝香散或碧玉散涂,或吹于肿瘤上,以促进肿瘤的消散。
②刺破排出粘液,再用冰硼散搽之
其他治疗
1. 对体弱年幼不宜手术或注射药物者,可用不锈钢丝穿过粘膜及囊壁作小环并固定,以达到引流及减轻症状。
2. 不耐手术者,可将囊液抽出后再注入碘酊纤维化。
治疗后的效果
舌下囊肿一般可通过囊肿及舌下腺切除术实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