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周围癌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就诊科室
  • 检查
  • 治疗
  • 生活护理
  • 预防

概述

肛门癌多发生在肛管或肛缘皮肤上,多为鳞状上皮癌,也有少数为基底细胞癌。生长在齿线的是肛管癌;生长在齿线下方是肛门周围癌或肛门缘癌。常因肛瘘、痔手术瘢痕、湿疣等长期慢性刺激损伤引起。


病因

肛门周围癌发生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门尖锐湿疣,肛门白斑等视为癌前期病变。

2慢性长期刺激引起细胞退行性变化,失去正常再分化能力以致癌变

3、肛瘘、痔手术瘢痕、湿疣等长期慢性刺激损伤引起


症状

典型症状

鳞状细胞癌,常见症状为局部皮肤出血、瘙痒、压痛、溃疡等。

基底细胞癌,表现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

恶性黑色素瘤,表现为出血、瘙痒、压痛、溃疡

其他症状

肛门周围癌的早期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为肛门部位不适和瘙痒,肛门边缘有小型肿块生长,疼痛、出血等。常被误诊为良性疾病

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接近晚期。此时疼痛加剧,有转移时,可摸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肛门外可见菜花样肿物。有边缘不整齐的坚硬肿块或凹陷溃疡。

并发症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触及腹股沟部位肿大、突起、疼痛。这也是晚期癌细胞转移的表现之一。

病变也可向盆腔淋巴结转:主要发生在肛门周围癌晚期,总之,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以免久病后肛门周围癌转移,转移方式包括直接蔓延、淋巴转移及血行转移


就医

什么情况应立即就医

一经确诊且是晚期症状,应立即就医。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常有肛门部位不适和瘙痒

2、肛门边缘有小型肿块生长、局部有触痛


就诊科室

肿瘤科、肛肠科

检查

1、体格检查:

肛门外可见菜花样肿物。

指诊可触及边缘不整齐的坚硬肿块或凹陷溃疡。

有转移时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2、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或局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肛门周围癌。

3、影像学检查

肝脏超声、肺部X线检查可排除远处转移。肛管内超声、MRI有助于患者的术前分期,指导治疗方案和预后。


治疗

治疗原则

可采用手术治疗、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等。

一般治疗

1、树立患者抗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提升免疫力

药物治疗

该病以手术、放射、化学疗法为主。暂无有效药物对抗癌细胞,可开一些洗剂类药,保持患处清洁。

手术治疗

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首选肿瘤切除或减瘤手术,手术治疗方法根据肿瘤部位、括约肌有无侵犯及腹股沟有无淋巴结转移而定。

手术局部切除:齿线下肛周癌未超过肛周1/3又未侵犯括约肌多可行广泛性局部切除。如肿瘤直径小于2cm活动度好,低度恶化者,因肛周癌很少向直肠旁及肠系膜下血管旁淋巴结转移,至少要环形切除肿瘤边缘外2.5cm皮肤,必要时切除一部分肌肉,皮肤不能缝合应行植皮术。代谢手术。

中医治疗

暂无临床证据显示中药可控制肛门周围癌病情的发展。中药的长期效果及安全性有待研究。

其他治疗

放射疗法: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及癌肿的局部情况,可使用X线体外放疗,镭放疗,电子加速器放疗等,术前应用放疗可提高切除率,术后应用放疗可减少复发。

化学疗法:争光霉素对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均有疗效。常与手术、放射疗法结合使用。

治疗后的效果

肛门周围癌的预后效果与有无腹股沟转移有很大关系,发生转移的患者预后不佳。且晚期转移会影响生存期。


生活护理

  1、情绪护理:调节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积极治疗。

2、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

3、饮食调节:日常饮食最好多样化,注意营养补充,提升免疫力。

4、加强锻炼:提升机体免疫力。

5、注意患处的清洁,防止感染。

6、家属要做好监督、照顾患者的任务,有特殊情况发生时,积极联系医生。


预防

1、积极治疗肛周疾病,如痔疮等。

2、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身体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作息规律,增强机体抵抗力。

4、注意自身卫生,保持肛门处清洁。


推荐医生
姚云峰
姚云峰主任医师
胃肠肿瘤中心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及其他腹部肿瘤的诊疗、微创外科手术,尤其是直肠癌的术前放疗和临床病理研究,经验丰富。

个人简介:姚云峰  

姚云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擅长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及其他腹部肿瘤的诊疗、微创外科手术,尤其是直肠癌的术前放疗和临床病理研究,经验丰富。1975年出生;1999年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完成住院医生阶段培训;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授予的肿瘤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的Hautpierre医院进修肿瘤外科;2008年-2010年在北京肿瘤医院担任主治医师;2010年至今在胃肠中心三病区担任副主任;2012年晋升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并担任北京肿瘤医院医院感染控制及疾病预防科副主任;曾在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从事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参与了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211循证医学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并发表了相关科研论文。先后发表国内外相关论文10余篇;曾参与国家“863”科技计划基金、北京大学“211”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大学生物交叉学科课题基金、北京市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市科委肿瘤重大项目子课题基金等研究工作。获2008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第四次、第六次全国肿瘤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竞赛第一名;2012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肠癌规范化治疗病例竞赛全国总冠军;2011年北京医科大学教师授课比赛优胜奖。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免疫营养治疗学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成员、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展开